微信電話本上線,運營商為何沒有眾聲喧嘩
微信電話本發布第二天,用戶激增就沖垮了服務器。
一款上線不到24小時的產品瞬間登上了APPStore總榜第一名,各方的報道如雪片涌來。一切好像來得太突然,突然到運營商還沒感嘆,媒體卻已眾聲喧嘩。那么問題來了,運營商為何如此淡定?如果將日歷回翻,就不難發現,當我們觀念還存在于運營商盈利就靠收話費時,運營商早已經轉變理念開始了另一條路。
時間先回到今年年初的三大電信商企業年會。早在那時,“流量經營”、“智能管道”的字眼就在運營商老總們的工作報告中頻頻出現:中國電信明確把流量經營作為兩大主要策略之一;中國移動明確提出“運營商加速進入流量經營時代,流量增長成為最重要的驅動力”的理念,并把流量經營作為三項狠抓的經營工作之一;中國聯通首次提出以“移動寬帶領先”為引領的新戰略目標,以流量經營為重點,實施移動業務一體化運營……
諸多信息已經表明,流量經營將成為我國電信業今后的重中之重。而三大運營商如繁星一般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分子公司更是將流量為王的聲音放到了極致并落地到了具體的營銷之中。
目光現在聚焦在數據之上。一系列數據表明,我國電信行業已進入一個“流量增長成為最重要的驅動力”的全新發展階段。有報告顯示,非話音業務收入以輕快的步伐全面超越步履沉重的話音業務收入,移動數據和互聯網業務在電信業務收入增長貢獻中達七成,連續20多個月保持主要業務增長貢獻第一位……
現在回到現實之中。當前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月均流量剛超過100M,相比較日、韓、歐、美等3G發展較早的國家和地區,中國的流量經營仍處在初級階段,3G用戶在移動用戶中的滲透率剛過三成,4G用戶的使用與消費習慣更是需要長時間培育。
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沒有好的應用,再多的流量也只是枉然。面對眾多用戶每月流量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誰能幫助運營商提高流量的使用效率,搭上運營商的流量方舟,盤活運營商流量紅利,誰就是流量時代的王者。眾多手機應用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微信電話本也在這樣的路徑之中。
那么,如何更好的培養用戶的流量消費習慣?
答案其實早已不辯自明——讓更多互聯網企業參與其中,提供更多元更豐富的移動互聯網服務,讓消費者真正受益,才能更好的培養用戶的流量消費習慣。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年初紅紅火火的打車補貼,你會下載一個打車軟件來預約出租車嗎?甚至退幾步說,就幾年前你能想象到使用手機來看賽事直播會這么普遍嗎?更不用說遍地開花的各色手機游戲了。
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就曾公開表示,希望未來運營商和OTT是魚水關系。其實不光是OTT,運營商和所有互聯網服務提供者,都是互利互助的關系。通力合作,才能把用戶的消費習慣培養起來。所以,今天當像微信電話本這樣可以通過網絡打電話的產品出現之時,運營商早已持何樂不為的態度。畢竟,消費者的習慣一旦通過粘性高的移動產品固化下來,運營商的另一波紅利也會隨之到來。
這是一個移動互聯的時代,運營商早已對此心知肚明。因此,當任何一種可以帶來流量紅利的產品出現的時候,運營商早已告別群氓時代的眾聲喧嘩,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