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莢創始人嗆聲今日頭條:技術也有價值觀
幾天前,張一鳴接受了《財經》雜志的采訪,中國最大的媒體信息分發平臺的CEO向媒體吐露了他的今日頭條相信和堅持的東西:
技術是中立的,不干涉可能是最好的分發信息的原則,今日頭條拒絕價值觀先行。
這個對話很難得,記者單刀直入,被采訪者也選擇了坦誠地接招,張一鳴甚至展現出了理工科技術男的“呆萌”一面,當記者讓他定位自己時,他說出了“我在上海,徐匯區中金國際廣場,第9樓”這樣的話。當然,這樣的“呆萌”,在今天的媒體傳播環境下,是大大加分的。
不過,有人對訪談呈現的觀點表達了反對,“屬于’每句話都說得挺有道理但總感覺哪里不對’的那種類型”。而這個人,是豌豆莢的聯合創始人王俊煜。
王俊煜是非常少有的常年在微博、博客和其他平臺上公開表達自己的喜好、閱讀記錄和觀點的明星公司創始人,這一次他選擇的平臺是知乎。同為理工科出身,王俊煜同樣直接:
技術是有價值觀的,取決于你做什么;面對現實,不意味著沉迷于現實,不斷放大人性的弱點;最后,即使是普通人,也有娛樂之外更高的追求。
一位明星公司的創始人,直截了當地批評另一家明星公司的價值觀,在互聯網圈本就少見;同時,王俊煜的批評又有幾個很可貴的點,讓我覺得這個“熱鬧”很值得關注。
1.這是一個好的有效討論的范本。
當一個問題產生爭議時,有效的討論能讓雙方最大程度消除誤解,在最根本的分歧上進行辯論,而不是被動機論、資格論和站隊拉入更深的誤解中。
王俊煜做了一個榜樣。你說技術是中立的,我就先討論技術有沒有價值觀。難得的是,王俊煜也是技術出身,他沒有直接從道德判斷的角度出發,而是把技術具體到內容分發的算法,當你不僅設計了一套算法來鼓勵高點擊率,還用廣告分成激勵點擊率高的內容創作者時,就是價值觀的體現。
討論的目的,在于尋找“什么是對的”。在反駁技術中立論之后,王俊煜也闡述了這種觀點會帶來的危害:成千上萬的技術擁有者,包括大學生,會因為“技術無錯”的想法犯下錯誤;另外,今日頭條所謂的“面對現實”,是一種消極的不斷放大任性弱點的行為。
王俊煜甚至討論了可能的更好的推薦算法,比如用戶停留時間、分享次數,可能比點擊量更能反映內容對用戶的價值。
這樣的討論,真想發給手機圈的從業者們。
2.內容分發該怎么做,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
因為這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我毫不懷疑今日頭條的算法的威力,除了月活躍用戶 1.5 億、每天接近 7000 萬人花費 76 分鐘這樣驚人的數字,我還能找到一個和今日頭條類似的平臺——YouTube。
和國內的視頻網站不同,YouTube 的首頁完全由用戶訂閱的頻道,以及根據用戶點擊記錄(會加上其他考慮因素,但點擊記錄是重要指標)推薦的視頻組成。我發現,系統給我推薦的視頻,總是和我訂閱的視頻重合度很低。我訂閱了紀錄片、Google 開發者、Marques Brownlee 的評測、The Verge……但是我看得最多的,卻是搞笑視頻、綜藝節目、有人上傳的香港電影,還有一些我不想細說的視頻(如果一個人敢給你看他的 YouTube 首頁,他一定非常信任你)。在這個程度上來看,它和今日頭條很接近。
但是,這并不代表今日頭條和 YouTube 就一定是對的。YouTube 已經受到了來自 HBO、Hulu 等原創視頻網站的挑戰,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我們習慣了那些庸常的視頻后,會有追求另外一個層次的東西的需求。
另外,YouTube 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價值,它的搜索和供用戶訂閱的頻道,還是可以帶來非常多簡單的娛樂之外的高質量視頻。這兩點,今日頭條都在做,但是,因為同樣以點擊率為考量,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保存及分發長尾的優質內容,我表示懷疑。
我不想掩飾自己對王俊煜觀點的支持,當然,也歡迎你來討論。
3.即使陰暗一點,我們把豌豆莢接下來也要重點發力的內容分發,尤其是短視頻分發考慮進來,同樣不妨礙這個問題的價值。
如果豌豆莢能堅決拒絕自己不認同的價值觀,不管是對內容分發平臺的多樣性,還是另外一部分用戶的需求來說,都是好事;如果豌豆莢違反了自己反對的價值觀,我們也會記錄下來,告訴大家用腳投票。
我很想看到今日頭條或者張一鳴也來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是在良好的有效討論氛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