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公開信:互聯網行業將面臨更激烈的生態競爭
9月7日消息,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今日向合作伙伴致公開信,表示我們很清楚,孤木難成林。只有賦予開放分享的基因,生態才可能長成一片森林。他預測,未來國內外互聯網行業將面臨更激烈的生態競爭。
馬化騰表示,在騰訊開放平臺推出的初期,很多人把它看做一棵大樹,認為合作伙伴需要變成枝葉才能獲得入口和流量。目前,這種樹狀結構正在變成‘去中心化’的網狀結構,形成了合作伙伴自主生長、多個領域的伙伴與騰訊一起開放的新生態。
“騰訊過去幾年專注做連接,把“半條命”交給了合作伙伴,堅持去中心化,協助合作伙伴成長為自主的平臺和生態,京東、滴滴、美團、58同城、攜程等與騰訊合作緊密的伙伴快速成長。“
馬化騰認為,騰訊的開放精神,源自社交基因——社交網絡天然呈網狀,鼓勵朋友間開放分享。“未來,我們的新生態將生長出許多的垂直細分生態,每個合作伙伴之間可以開放分享、自由連接。”
此外,馬化騰還指出,支持合作伙伴發展的生態基礎設施正在迭代。“云、LBS(地理位置服務)、移動支付、大數據和安全能力成為了新型基礎設施。”這大大縮短了創業公司成長為獨角獸的時間,Uber、Airbnb、Wework和滴滴出行等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獨角獸公司,依靠分享經濟快速成長。而在“互聯網+”和“新技術+”的推動下,生態空間將大規模擴容。(安妮)
以下為馬化騰公開信全文:
各位合作伙伴,
我們迎來了騰訊歷史上的第六屆全球合作伙伴大會。過去一年,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從騰訊開放平臺脫穎而出,創業這杯咖啡沒有涼。隨著騰訊創業服務平臺的上線和眾創空間在30個城市落地和拓展,我們將面向7000萬中小企業的創業者,帶來線上線下、全階段的創業服務。
記得五年前,我們提出要攜手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沒有疆界、開放分享的互聯網新生態”。現在,我們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邁近這個夢想。
今天,我們的生態正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深刻地改變著我們參與生態的方式。我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我看到的“新生態”。
1
我們與合作伙伴共建的新生態正從“一棵大樹”成長為“一片森林”。在騰訊開放平臺推出的初期,很多人把它看做一棵大樹,認為合作伙伴需要變成枝葉才能獲得入口和流量。目前,這種樹狀結構正在變成“去中心化”的網狀結構,形成了合作伙伴自主生長、多個領域的伙伴與騰訊一起開放的新生態。
近幾年,騰訊專注做連接,聚焦社交平臺、數字內容及金融等“兩個半”業務,其他垂直領域都與伙伴合作。對于合作,我們拿出“半條命”,堅持去中心化,協助大家成長為自主的平臺和生態。我們很清楚,孤木難成林。只有賦予開放分享的基因,生態才可能長成一片森林。
這個想法正在變為現實。近兩年,京東、滴滴、美團、58同城、攜程等不少
伙伴快速成長。大家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和我們一起,在垂直領域打開了一些新的開放平臺。這是一個很令人振奮的變化。一個企業再大,也難以支持眾多細分領域合作伙伴的創新。現在,生態中先發展起來的合作伙伴,能夠開放資源支持其更多合作伙伴成長,我相信,這樣多伙伴開放的新生態才是可持續發展的。
其實,騰訊自身的開放平臺,也一直在堅持促成一個“去中心化”的開放分享網絡。這和騰訊的社交基因有關。我們的開放平臺最早是基于QQ及后來的微信,從社交關系鏈的架構推演出來。社交網絡天然呈網狀,鼓勵朋友間開放分享。例如,微信公眾平臺就改變了合作伙伴到中心平臺買流量或租鋪位的歷史。你可以建立自己的用戶群,你的粉絲就是你自己的,你跟客戶怎么溝通你完全自主。我們只做連接,促成大家“更方便順暢地對話”,這是我們的初心所在。
未來,我們的新生態將生長出許多的垂直細分生態,每個合作伙伴之間可以開放分享、自由連接。我希望“騰訊的開放平臺”成為“大家的新生態”。
2
支持合作伙伴發展的生態基礎設施正在迭代。云、LBS(地理位置服務)、移動支付、大數據和安全能力成為了新型基礎設施。這些年,創業公司成為獨角獸的時間大大縮短。有意思的是,目前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獨角獸公司中,近半數都采用了分享經濟的商業模式,例如Uber、Airbnb、Wework和滴滴出行等。這些公司大都出現于2010年前后,成長速度驚人。
仔細分析,分享經濟的出現有著不少前提。首先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LBS、云、大數據、移動支付等技術,能夠實現社會閑置資源的規模化智能匹配。此外,它還有賴于社會互信關系,把朋友間的開放分享拓展到更大的社會空間,
這種互信植根于記錄信用、鼓勵分享的社交網絡。
過去一年,騰訊云高速增長。云和分享經濟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分享經濟就是生產力的云化。越來越多企業向云端遷移,除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在分享經濟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這種生存之道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企業把獨特的資源和能力凸顯并分享出來,其余的工作交給生態伙伴。這正是我們過去五年來的選擇。
五年前,我提到一個愿望:哪怕只有一兩個人的小公司,只要有好的創意,我們就可以幫助它把注意力集中在產品開發上,其他問題不用考慮太多。現在來看,這個愿望基本實現了。借助新型基礎設施,我們的創業工具箱正變得豐富。在騰訊的創業服務平臺,各類創業服務機構可以通過分享經濟模式,讓創業要素得以更好的匹配。盡管資本市場冷熱會帶來周期性影響,但創業門檻整體上在降低,創業成長的速度也在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的基礎設施也越來越依賴“大家的生態空間”,需要生態伙伴一起共建。以LBS為例,我們和垂直領域的生態伙伴,把每天深入毛細血管的海量的消費、物流信息匯聚成大數據,就可以反哺給合作伙伴,幫助大家優化產品和服務。
我們看到,生態開放分享層面的“去中心化”正在與云、大數據等基礎設施的“中心化”有機地融合起來。更多的生態伙伴在資源分享和生態反哺的循環中,會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共贏。
3
在“互聯網+”和“新技術+”的推動下,我們的生態空間將大規模擴容。
今后還會有更多的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轉型升級加入我們的生態空間。
與此同時,生態擴容勢必在突破性的新技術上展開。例如,A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一系列新技術正逐漸成熟。今年我和很多合作伙伴一樣在關注,“AI+”會不會成為下一代生態基礎設施,為全球各行各業帶來的智能化變革。
從大型機出現到家用PC的普及,大概20年時間。PC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歷經了20年。今天距離第一只iPhone發布已過去近10年,如果20年會繼續帶給我們驚喜,那么未來10年內人機交互界面的迭代是個大概率事件。
我們的很多合作伙伴,從PC時代就伴隨騰訊成長,一直到移動互聯網,今天的勃勃生機與你們息息相關。
面向未來,我們可能會面臨國內外更激烈的生態競爭,但我們有信心與合作伙伴及其伙伴、新老朋友共建一個促創新、共生長的新生態。這個新生態會越來越像一座森林,變得更具多樣性、協調性和承載力。
謝謝大家!